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、主任医师 郝万山作为学者,郝万山一本《郝万山伤寒论讲稿》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。作为医生,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,救治患者无数。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,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,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。因为《百家讲坛》的《郝万山说健康》节目,名字更是家喻户晓。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总结郝万山教授的8句话,句句经典!
1、不生气就不生病 负面情绪,是什么?就是通俗说的“气”。包括自责、内疚、纠结、羞愧、嫉妒、怨恨、抱怨等等。你看好多人,到处都抱怨,看啥都不顺眼。国家怎么这个样子,社会怎么这个样子,单位怎么这个样子。回到家就抱怨,家里人怎么这个样子,抱怨就是一种负向情绪。 人发病的机理无外乎有三条: 1、感受了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以及具有传染性的疫疠邪气而发病,这叫外因; 2、由于内生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过激或负性情绪持续过久而发病,这叫内因; 3、由于饮食不当、性生活失调、跌扑车祸刀枪虫兽所伤而发病,这叫不内外因。 随着富足生活富足,人类科技进步,传染性疾病可以预防,随着文化知识的提高,我们饮食性生活失调可以预防,唯独情绪所导致的各种疾病越来越多。 人的情绪的不稳定和负向情绪的多发,和身体状况有关,如果你身体它本身有些失调,脏腑功能有些紊乱,气血循环不大好,它就容易产生各种负向情绪。当你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,有的时候你意识不到。因此要想防微杜渐不生病,还要从情绪抓起,所谓不生气就不生病。 2、心要静,身要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来到四川讲课,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,地方非常偏僻,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。我连忙追问,这么重要的信息,为什么不报道出来,让大家都知道呢?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:“调查队去过几次了,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。都说抽烟不好,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,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;都说喝酒不好,他们都喝酒,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;他们都吃肥肉,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,别的肉、海鲜都没有。难道我们去宣传,抽烟、喝酒、吃肥肉能活一百岁?” 听到这里,我分析:心要静,身要动,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。他们地处偏僻,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,对身外的钱财名利,声色犬马不去追求,符合心静原则。他们自幼耕作,一直到老,符合身动的原则,这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。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,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?方法是:静能生慧,用智慧去处理一切事情,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,就不会影响健康。动能生阳,阳气通达,代谢流畅,身体就会健康。长寿村的居民虽然可能并不太符合现代的健康标准,但却完全达到了心要静,身要动的要求——自种自食,无论魏晋。 3、不要违反自然 人们常说“春捂秋冻,百病不生”,这实际是提示在春季和早晨,保温是利于保护和促进阳气展发的,连衣服都要求适当多穿,要春捂早捂,如果你在这个时段喝凉水,用冷水冲澡,这和春季里小苗刚刚出土,突然来了一场霜冻有什么区别? 在自然界,如果一棵植物违逆自然规律,一定要冬天发芽生长,等待它的就是死亡。 4、别强迫自己 宽容他人,不强迫自己,哪怕在睡眠上,也是想睡就睡,不苛求每天睡够多长时间。不刻意锻炼,平时能走路就不坐车。至于饮食上,郝万山更是简单,饮食以素为主,但也不排斥吃肉。早饭、午饭比较丰富,晚饭吃得相对简单,每周保持有一个晚上不吃正餐,以便让胃肠适当休息。 5、别什么都指望医生 医生并不是万能的,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,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,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,很多疾病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。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,不注重养生保健,实在是一个误区。 我年轻时做住院医,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?我看到的,每天都有五、六个往太平间送。我一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,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,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。毕业后,这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外地,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。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,做了肾移植,但过了一年,移植的肾又肾衰了。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,可过了半年,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。 他是医生,在大医院工作,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。你说医生能干什么?“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?。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,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,结果井还没打;要打仗了,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,还要铸造兵器,这不就晚了吗!一定要重预防。 6、真正的医生是自己 人渴了要找水喝,饿了要找饭吃,这都是机体的自调机能在发挥作用,也是生命能够存在并延续的本能反应。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是健康的保护神,这个机能是与生俱来的,是大自然所赐予的,是自动化、优化调节的。当人患病以后,医生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,大多情况下是通过促进自调机能的康复修复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的。 这不仅是我转述的中医的思想,也是现代医学的思想,现代医学之父,2500年前的希波克拉底说:“疾病的痊愈是要通过自身的自愈力,医师只是在旁协助而已”,这个自愈力,就是我所说的自调机能的一个方面的功能。所以我经常提醒大家,真正高明的医生不在医院,而在你的身体之内;最珍贵的灵丹妙药不在药店,而在你的身体之中,就看你会不会利用。这就是我强调自调机能重要的道理所在。 7、掌控情绪才能掌握命运 学会掌控情绪,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,而缺少情绪调控,家庭成员之间就会摩擦不断,导致回家庭如进地狱;同事之间就会相互斗气,导致上班如入炼狱。不仅会在事业上、人际关系上困难重重,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无穷无尽的困扰。人有情绪是本能,人能控制情绪是本领。 人都要认识本能,还要不断提高控制情绪的本领。真正的医生不在医院,就在我们的身体之内;珍贵的灵丹妙药不在药店,也在我们的身体之中。就看我们会不会利用。 8、万事皆空唯有养生 有钱有健康,你的钱叫资产,有钱没健康,你的钱叫遗产,你是要资产还是留遗产?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,上学的时候成绩是班里的第一名,毕业以后第一个从医院辞职到美国留学,学成以后第一个回国创业,在他们班里第一个家产上亿。但最后他得了肝癌晚期,弥留之时找到我,给我说了一句话,对我触动很大。他说:“临死才知道万事皆空,钱财名利一切都是泡影,父母妻儿全抛掉,只后悔当初不懂得养生。 |
养生学权威洪兆光如是说據美國《讀者文摘》報導,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—伊莉莎白·布萊克本、卡蘿爾·格雷德和傑克·紹斯塔克總結出幾把延緩人類衰老的“鑰匙”,幫你開啟長壽大門。
第一把鑰匙——樂觀,生活有目標 “人要想健康活到100歲,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%以上,合理膳食占25%,其他占25%。”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其中,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總和,誰能保持心態平衡,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。 洪昭光表示,一項在世界三大長壽地區進行的調查,以及上海、北京市長壽老人的調查都得出同樣的啟示:要健身,先健心。有了心理健康,才能生理健康。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、氣候、食物、生活習俗各不相同,有的甚至相反,如有的老人嗜煙酒,有的老人喜吃肥肉,但有一點卻中外都相同,那就是長壽者都心胸寬闊,樂觀開朗,心地善良、隨和。沒有一位老人心胸狹窄,鼠肚雞腸,這樣的人活不到100歲。 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強調,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,一是要樂觀。美國婦女健康研究(WHI)調查了10萬名婦女,樂觀者在該研究的前8年死亡的危險比悲觀者小14%。 研究者希拉蕊·廷德爾博士指出:“樂觀是重要的保護傘,這種人有強大的社會網路並能很好地處理壓力。”二是有目標。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一項涉及1200多位老人的新研究發現,無論是遠大目標,還是旅遊或讀書等近期目標,只要生活擁有目標,生存優勢就更大。研究中,生活有明確目標及計畫的老人,死亡率比其他老人降低一半。 第二把鑰匙——堅持步行“三五七” 世界頂尖心臟病專家、紐約哥倫比亞醫學院OZ博士表示,保持年輕的最好方法是散步。如果5分鐘走不了1/4英里(約400米),那麼在3年內死亡的幾率會驟增。可能的話,儘量與配偶一道散步,有助增加說話機會;一起打網球還能建立親密關係。但這並非鍛煉的全部好處。更重要的是:生命在於運動,夫妻多活動,雙方更能延年益壽。 1992年,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,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。不僅可以減少糖尿病的發病率,還能降低高血脂,使動脈硬化變軟,讓人腦子更清楚,防止老年癡呆。那麼,怎麼步行最好呢? 洪昭光表示,掌握好3個字即可:三、五、七。“三”指最好每天步行約3公里,時間在30分鐘以上;“五”指每週運動5次左右,只有有規律的健身運動才能有效;“七”指有氧運動強度以“運動後心率+年齡=170左右”為宜。這相當於一般人中等強度的運動。比如說50歲的人,運動後心率達到120次 孆斂薄A50+120=170。如果身體素質好,有運動基礎,則可以多一些,達到190左右;身體差可以少一些,年齡加心率達到150左右即可。總之,步行運動要量力而行,否則會產生無氧代謝,導致不良影響或意外。 第三把鑰匙——多補維生素D,少吃豬肉 一項為期10年、涉及54.5萬美國人的研究發現,每天吃4盎司(約113克)左右牛肉或豬肉的人,早亡危險比更少吃肉的人高30%。雖然早期研究表明,大量吃紅肉會導致心臟病和結腸癌,但是這項研究首次以大規模的調查揭示了多肉飲食對壽命的影響。“這是因為,紅肉裏含有較多的雌激素,會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;而且紅肉消化後產生的食物殘渣較少,使腸蠕動減弱,進而使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時間更長,增加直腸癌的風險。”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,目前,在幾大類食物中,紅肉的攝入是最容易過量的,而一旦過量,它對人體的危害又是巨大的。健康的年輕人、活動量比較大的可適當增加紅肉的攝入,但老年人、消化能力差的人則要相應減少,心臟病、高血壓等高危人群,更要減少紅肉攝入,可用魚肉、雞肉等白肉代替。另有資料顯示,全球約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。維生素D水準過低會導致骨質疏鬆症、糖尿病、高血壓和癌症。一項新研究發現,“陽光維生素”攝取不足的成年人早亡危險增加26%。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副教授邁克爾·梅拉米德博士表示,除了喝強化牛奶和適當補充維生素D之外,還應該每週曬曬太陽,每次10—15分鐘,最佳時間為上午11點至下午3點,可以達到補充維生素D的理想效果。 第四把鑰匙——夫妻多牽手 “在街上,經常能見到一個現象,‘海歸’夫婦或是外國夫婦散步時會手牽手,而在國內呢,大多數夫妻散步時都相距半米到一米,男的在前邊走,女的在後邊跟著。”洪昭光提倡,夫妻應該多牽手走路。因為人有一種“皮膚饑渴”,皮膚的接觸能產生明顯的心理和生理效應,通過生物電傳導,讓夫妻雙方體內都釋放內啡肽。內啡肽一多,免疫力就提高。 美國密歇根州密歇根大學一項超過七年的研究發現,儘管都有壓力,但男人和女人如果能用大部分時間去關愛配偶,他們自身死亡的危險性就能減少36%。 科學家推測,關愛可以讓人釋放“結合”催產激素,去對抗能升高血壓和幹擾免疫系統規律的一種壓力激素——皮質醇。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發現,儘管有壓力,但是在7年時間內,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照顧配偶的人,死亡風險降低36%。 第五把鑰匙——人緣好 大量調查資料發現,百歲老人都具有好人緣的共同特點。社交生活越少,大腦裏會有越多焦慮引起的化學物質,就越可能生病。一項針對276個18到55歲的成人研究表明,有6個以上朋友的人比更少朋友的人抗擊感冒的能力強4倍。“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應對緊張的緩衝器,有益於心臟健康。”幾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均指出,長期精神緊張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加速細胞老化,最終讓人的壽命縮短4—8年。而人緣好的人,心情一般會很好,體內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、酶類和乙醯膽鹼等,這些物質能把身體調節到最佳狀態,有利於健康長壽。 |